明末清初有位文学家名叫张岱(1597-1689)字宗之,号陶庵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他出生在一个累世通显的官僚家庭,少壮时,追求享乐,服食豪侈,在品茶、饮膳等方面是一个精致的鉴赏者。明亡后避居山中,从事著述,于往昔繁华,多所追忆,所著《陶庵梦忆》等,文笔清新,活泼流畅,又夹杂着怀旧和感伤的情绪,哀婉动人。
张岱常说:“越中清馋,无过余者,喜啖方物。”意思是:我是越中天字第一号的馋食精,特别喜欢吃各地的土产。从《陶庵梦忆》看,张岱最喜欢的食物为三:一是牛乳酪,为此他自己养牛,自取乳汁,自制乳酪;二是兰雪茶,为此,他招募安徽茶人,炒之焙之,又选泉水,又择茶具,又研冲法;三是河蟹,山阴即产蟹,就近得之,每到十月,则呼亲引友,举办蟹会,今天我当会主,明天你当会主,吃过来,吃过去,不只热闹有趣,而且不虚度蟹节。其《蟹会》对河蟹作了这样的描述:“壳如盘大,坟起,而紫螯巨如拳,小脚肉出,油油如蚰蜓,掀起壳,膏腻堆积,如玉脂珀屑,团结不散”,四个比喻,把外形、内蕴描绘得极为传神;对河蟹作出如下评价:“食物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”,“甘腴虽八珍不及”,两句话说出了螃蟹的至鲜至美;对河蟹的吃法也作了叙述:“人六只,恐冷腥,迭番煮之”,十个字就点出了行家食蟹的经验;对蟹会的组织作了说明:“一到十月,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”,一笔就交代了立蟹会的原则......由此可以看到,在张岱的周围聚集着一批嗜蟹者,他们彼此亲近,住地靠近,招之即来,来者均好此物,自午后至晚上,以螃蟹为主,匹配其他酒食,边剥边喝边吃边谈,“天厨仙供”,快哉快哉。说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。
明代的宫眷,一到食蟹季节,便“五六成群,攒坐共食,嬉嬉笑笑”,视作“盛会”;这篇《蟹会》又反映了明末的官僚家庭也有亲朋聚食的蟹会;清代,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里也写了大观园里一次充满着雅兴的赏花吟诗的蟹会;民国年间,据郑逸梅在《蟹》一文里说,“吴中星社尝有持螯会之举行,篱菊绽黄,湖蟹初紫,发醅恣饮,即席联吟”;直至今天,如香港还有“大闸蟹俱乐部”,无论富豪或市民,只要交钱就可加入,以一起品尝螃蟹为“盛会”;如此相承相续,不仅在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,而且也说明了螃蟹的魅力是永不消褪的,它的意蕴是永不减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