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古时期从太湖入江出海的水流分上、中、下三条江,秦朝以前中江就已填平废弃了,只存上江(现在的娄江)和下江(现在的吴淞江)。
唐代中期,娄江也开始淤塞,到宋初未见改善,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说,娄江自苏州娄门到昆山一段,“凡七十里,自古皆积水,无陆途”。幸好那里是水网区,水流可以通过小河小泾进入吴淞江,不过流程要缓慢得多。自此,阳澄地区因为出水不畅,农田难免有水涝之患。但在宋前,那里还没有湖泊生成的记载。
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阳澄湖的,是北宋昆山主簿丘与权的《修至和塘记》。其中说:“昆山塘北纳阳城湖,南吐松江。”按“阳城湖”即阳澄湖,“昆山塘”就是娄江,“松江”即吴淞江。这篇文章写于至和二年(1055年),说明阳澄湖在此之前就已问世了。
那它是怎样生成的呢?和邱与权同时代的水利学家郏亶说:“阳城湖”等湖泊在以前“皆积水而不耕之田也。其水之深不过五尺,浅者可二三尺。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,俗谓之老岸。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在焉”(《吴郡志》)。就是说,根据湖底现象分析,那里本来是田野和村落,遭水淹了才成了湖。这个说法是否可靠?清《元和唯亭志》有记载:明清两次大旱,阳城湖干涸,在湖底发现了石碑、阶石、棺木、井圈及“金银铜铁器饰”和“瓶碗之属”,可见这位专家所言不虚。